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

追風箏的孩子

這本書太震撼,我覺得會很長一段時間讓我所念的其他書都相形失色。
看完這本書,讓我從三個層次去看人生,
一、父親
主角阿米爾的父親對阿米爾的愛,在他青壯時,他努力回饋社會,施捨窮人,蓋孤兒院,但真正的父親的故事從他帶兒子開始逃亡開始,他勇敢捍衛同伴,拒絕腐敗的士兵要求玷污同車的陌生婦人,甚至願意犧牲生命;到美國後,他父親的愛讓我想到我的爸爸,兒子的需要,他從不拒絕,甚至在病重時,登門求親,耗盡財產為兒子辦一個婚禮,從我小時看我的爸爸就是一直辛勤工作,除過年外,我決少看到他的休息,但苦也不能苦孩子,我功課上有需要,我的要求他總是買最好的東西給我,我還記得我小時暑期才藝輔導班時因受老師取笑,回到家騙爸爸說暑期班老師有事停課不用上了,最後當然是被揭穿了,爸爸並沒有打我,他只怕我功課跟不上,他親自帶逃學的我回到學校,幫我跟同學解釋是因為回鄉下現在回來了,不讓我難堪。
二、朋友手足
很難想像一個人終身盡心無私的為別人奉獻,為你,千千萬萬遍,哈山不斷說著,他甘於當一個照亮別人的蠟燭,為了保護風箏願意遭受恥辱,為了保護房子,還付出了生命。
三、國家的興衰
阿富汗在作者小時候,翠綠和平,但政局的不穩定居然毀了一個國家,到最後基本教義派用信仰鬥爭,摧毀了人民;讓我更加珍惜台灣多元的文化與聲音,也慶幸台灣能挺過挑撥藍綠,給人扣紅帽子的黑暗時代,任何力量都應該受到約束,絕對的權力造成絕對的腐敗,他會用任何手段保護他自己的利益,即使付出社會鬥爭,人民仇恨也在所不惜;天佑台灣度過這一段幽谷,漸漸回歸理性討論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